當你看到孩子坐在沙盤前,只是默默地擺弄著那些小玩具、小房子和小人時,你心里會不會冒出這樣的問號:“這真的有用嗎?這不就是玩嗎?”
作為一名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師,我經常被家長們這樣問。尤其當孩子被建議進行沙盤游戲咨詢時,許多父母的臉上都寫滿了困惑和疑慮。
今天,就讓我們放下那些專業的術語,從一位父母的角度,一起走進孩子的“沙盤世界”,看懂這種“無聲”的咨詢如何起作用。
一、 當語言失效時,游戲是孩子的母語
我們成年人遇到煩惱,傾向于找朋友傾訴,或者自己理清思路。但孩子,尤其是低齡兒童,他們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,往往無法清晰地用語言識別和表達復雜的情緒,比如“我很焦慮”、“我感到被忽視”或“我對父母的爭吵很恐懼”。
而沙盤游戲能夠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他能夠用自己的“母語”——也就是游戲——來表達內心世界。尤其是那些不能通過語言言說的恐懼感和創傷反應,可以通過沙具的選擇和擺放更安全地表達出來。
沙盤提供了一個“不受打擾的自由空間”。
在這里,沒有對錯,沒有“應該怎么擺”的指令。孩子是這個世界唯一的創造者。他選擇的每一個沙具,構建的每一個場景,都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和象征。咨詢師要做的,是陪伴、觀察和理解這種獨特的“語言”。
二、 沙盤里的小世界,藏著孩子內心的大宇宙
那么,具體怎么看呢?沙盤是如何反映孩子的內心和家庭關系的?
1. 反映孩子的情緒和壓力狀態
沙盤的主題與氛圍、沙具擺放得有秩序或混亂等,都是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孩子當下的情緒和壓力狀態,映射出孩子當下的內心世界。
例如,一個孩子的沙盤里總是出現戰爭、墳墓、被困的動物等意象沙具,而另一個孩子的沙盤里擺放著的是寧靜的花園、和諧的家庭和可愛的動物;
這兩個沙盤的主題與呈現出來的氛圍是截然不同的,擺放沙具的孩子內心的情緒狀態也會是不同的。
沙盤的整體氛圍往往是孩子內心基調直觀具象的反映。
又例如,有的孩子會把沙具擺放得極其整齊,條理分明;有的則可能把所有的玩具都混亂地埋進沙子里,或者攪成一團。這些也都會折射出孩子內在狀態:
過度的秩序可能暗示著孩子內心的緊張和對控制的渴望,需要用外在的規則來穩定內心的不安;
而混亂可能代表著他內心的迷茫、混亂或是有著他無法處理的情緒壓力。
2. 孩子的自我認知與人際關系
小小的沙盤,還會是孩子內心世界運作的投影,觀察孩子對沙具的使用,能夠讓我們看到孩子他對自我的認知,他與他人、與世界的互動和關系模式。
孩子在擺放沙具時,會把“我”放在哪里呢?
觀察孩子在沙盤中如何安置“自我像”(一個代表他自己的沙具)至關重要。這個“我”是躲在角落,還是站在中心?是強大的,還是弱小的?是獨自一人,還是身處人群?這直接反映了他的自我價值感和在人際關系中的位置感。
在孩子沙盤世界中,“我”是如何和這個沙盤聯結的呢?
當象征“我”的沙具放置到沙盤中時,孩子會自然地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投射到沙具身上,并由此來創建整個沙盤構局。我們可以看看孩子擺放的其他人偶之間是怎樣的關系?他們是背對背,還是面對面?是在戰斗,還是在合作?這些也就映射著他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和體驗。
3. 家庭關系的“微縮景觀”
當事人對沙具的擺放方式/選取模型/放東西的態度等,都是分析的一部分。
尤其是對于小孩子的咨詢和整個家庭的咨詢,孩子是因為很難講清自己的想法所以需要在游戲中觀察,而家庭沙盤咨詢(整個家庭一起玩這個游戲)中,則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家庭合作的模式。
家庭成員界限與入侵:比如,一個孩子在自己的“地盤”擺滿了書和攻擊性動物,一個與人類相關的沙具都沒有。這清晰地劃出了他的心理邊界:“這是我的世界,我需要空間,不喜歡被打擾。”而當媽媽未經同意就把一個“他”放進去時,孩子雖然沒發脾氣,但因為地盤被打攪了而很不開心。
這個場景其實復刻了他們的日常相處模式:孩子不愛和父母分享生活,渴望獨立空間,父母無意中“入侵”,孩子默默忍耐。
家庭的互動模式:我們還會觀察,是一家人共同協作完成一個場景,還是各自為政?是否有家庭成員(比如父母)不斷地去“修正”或“指導”其他成員擺放?沙盤里的互動模式,常常是家庭日常關系的真實寫照。
比如,一個在選取玩具模型時總是猶豫不決、不停看咨詢師表情的孩子,經驗豐富的咨詢師已經能看出來這個孩子的性格,和他家庭的教育模式了;或者家庭咨詢中,一家人一起合作玩,其中媽媽自己不擺放自己的東西,反而一直在往丈夫和孩子擺的東西里,添加自己想放的東西。
一個控制欲強的家長,在沙盤中也可能不自覺地想去控制整個世界的構建。即使這個母親自己什么都沒說,咨詢師也能夠大概了解這個母親在家庭中的表現。
4. 特別情況的解讀:當孩子說“沒感覺”或“就想搞破壞”
有的孩子來到沙盤室時,不會像其他孩子一般表現出對沙盤游戲的好奇和探索,他會說“我對這些玩具沒感覺”,家長此時可能會著急了,是否沙盤游戲不適合孩子呢?
實際情況恰恰相反,如果孩子對沙盤里的東西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,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。這不一定是孩子不配合,反而可能意味著孩子缺乏沒有充分玩耍的經驗,或者在生活中也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感受,過度依賴外界賦予的“標簽”(比如“好學生應該做什么”),而失去了自主產生喜好和連接情感的能力,心理發展是停滯的。
在沙盤這個“無標簽”的自由空間,反而讓他感到不知所措和焦慮。這需要在咨詢過程中慢慢引導他,讓孩子創造力流動出來,找回他玩的天性,回到他此時應有的心理發展階段,孩子會發現沙盤“好玩”。
有的孩子可能是帶著很強的“攻擊性”來到沙盤室的,“我就是想全部攪亂”,這樣的情況對于咨詢師是不小的挑戰,但這也是處理和干預的關鍵點。
如果孩子想做的就是把所有玩具拋起來、插進去、攪亂,他覺得這樣很好玩。這未必是“壞”的象征。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人內在的、想要打破過度束縛的沖動。當規則和壓力讓孩子感到窒息時,他潛意識里需要通過這種“破壞”來釋放壓力,重新獲得一種原始的自由感。咨詢師會把這看作一種表達,而非問題行為,并會嘗試去理解:是哪些“秩序”讓他感到難受了?
三、 沙盤咨詢是如何一步步幫助孩子的?
了解了沙盤如何“反映”問題,我們再來看看它是如何“解決”問題的。
第一步:讓無意識意識化
很多困擾孩子的情緒和沖突,都深藏在他們的潛意識里,說不清道不明。沙盤游戲像一個橋梁,把這些看不見、摸不著的內在沖突,具象化為一個看得見的沙盤世界。
當孩子看到自己擺出的混亂戰場或孤獨的小孩時,他其實是在“看見”自己的內心。而咨詢師通過溫和的提問和反饋,像一面鏡子,讓孩子有機會“看見”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內心模式。
比如,有個厭學的小女孩在擺沙盤時,留下了一塊光禿禿的藍色底板,沒有用沙子覆蓋。咨詢師看到后,用充滿好奇的語氣問:“我看到這里有一片藍色,你設想的是一個水塘嗎?”
孩子回答說:“不,我只是沒想到拿鏟子把它鋪平。”
你看,這個簡單的對話包含了巨大的智慧。咨詢師沒有說“你這里沒做完,你偷懶了”,而是用一個開放性的問題,邀請孩子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索。
這個孩子漸漸認識到:其實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,其實有很多可以主動去做的事情,被她刻意地忽略和回避了。再后來,她更深地認識到,自己或許是在逃避改變自我的責任,甚至潛意識里想把這份責任交給咨詢師。
第二步:在安全的環境中宣泄與療愈
沙盤是一個受保護的空間,孩子在這里可以自由地表達憤怒、恐懼、悲傷,而不會被批評和指責。他可以搗毀一個世界,也可以重建一個樂園。
這種象征性的宣泄本身就有巨大的治療意義。他內心那些被壓抑的能量,在這里得到了安全的釋放。
第三步:練習重建與整合
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,不是一直停留在問題里,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內在的力量。
咨詢師會和孩子一起討論:“河對岸的小人,要怎么過去呢?” “這輛陷在沙子里的汽車,它需要什么幫助才能出來?”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會感覺到,他不是一個人在面對混亂的情緒,他有了一個可靠的理解他的盟友。
在咨詢師的陪伴下,孩子可能會在一次次的沙盤游戲中,逐漸嘗試新的擺放方式:
也許那個曾經躲在角落的“自我像”,這次勇敢地站了出來;也許混亂的世界開始出現秩序和生機。
這個重建的過程,就是孩子內心世界自我療愈和成長的過程。通過沙盤,他練習著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也變得更有力量和秩序。
第四步:改善親子關系
對于家庭咨詢而言,沙盤像一面鏡子,讓父母清晰地看到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。當父母意識到“原來我習慣性的指導,在孩子感受里是一種入侵”時,改變就已經開始。沙盤為家庭的溝通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。
寫給父母的話:
與父母的工作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中重要的部分。很多父母會問咨詢師,除了帶孩子做沙盤,我還可以做什么來幫助孩子呢?這里給各位焦慮的父母三個可供參考的做法:
1放下評判,給孩子一個寬容的空間:
請不要在孩子做完沙盤后,追著他問:“你為什么要這么擺?”更不要批評他擺得“不對”或“太亂”。家長的任務是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,解讀的工作請交給專業的咨詢師。
2信任過程,保持耐心:
孩子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內在世界的重建和整合是需要一定時間的,可能需要很多次沙盤,才能看到顯著的變化。請相信咨詢師,更相信你的孩子。
3與咨詢師保持溝通:
定期與咨詢師交流,了解孩子的進展,并聽取咨詢師關于如何調整家庭養育方式的建議。孩子的改變,需要家庭共同來創造的支持性環境。
▎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,已做原創保護,轉載時請標明出處,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,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。
相關閱讀:
溫馨提醒
心理咨詢預約熱線:020-34385911,34371477,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:13316087099,15815815407
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江南西總部: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(廣百新一城樓上)
江南西分部: 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(廣百新一城樓上)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:華創網絡